面对牙齿残根
很多人的态度两极分化
有人觉得“不痛不痒,不用管”
也有人认为“留着是祸根,不如早拔”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
对此,海南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医师王俊杰进行了专业解答。
什么是牙齿残根?牙齿残根有哪些危害?
牙齿因严重龋坏、外伤或磨损等导致牙冠基本缺失,仅剩牙根残留,这种情况在临床上被称为残根。残根可能部分暴露在牙龈外,也可能完全埋伏在牙龈以下。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以下问题:
成为细菌“温床”,引发反复感染
残根失去了牙釉质和牙本质的保护,细菌可直接通过根管侵入牙髓和根尖区,引起根尖周炎。常见症状包括:
牙齿胀痛、咬合不适
牙龈反复红肿、流脓
面部肿胀、张口困难
这种炎症往往是慢性的、反复发作的,若不处理,可能形成根尖囊肿、肉芽肿,甚至引发颌面部间隙感染,危及生命。
破坏“地基”,甚至影响邻牙
牙槽骨是牙齿赖以生存的“地基”。残根周围的慢性炎症会持续破坏牙槽骨,造成进行性骨吸收。不仅残根本身会越来越松动,邻近的健康牙齿也可能会受影响而出现松动、移位。
刺激口腔黏膜,增加病变风险
许多残根边缘尖锐不规则,长期摩擦舌头、颊部或牙龈,容易引起创伤性溃疡。长期慢性刺激可能增加黏膜上皮异常增生甚至癌变的风险,虽发生率低,但不可忽视。
影响全身健康,是潜在的“病灶”
口腔是全身健康的“窗口”,残根引发的慢性感染可通过血液扩散,影响多个系统:
心血管系统:可能诱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尤其对心脏病患者风险更高。
糖尿病患者:口腔感染加重血糖控制难度,形成双向恶化。
呼吸系统:老年人误吸含菌分泌物,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
阻碍后续修复,增加治疗难度与费用
长期残留的病灶会导致牙槽骨严重吸收,未来若想做种植牙,往往需要先进行骨增量手术,延长治疗周期,还增加费用。此外,炎症组织也会影响假牙的贴合度,导致佩戴不适、固位差、易脱落等问题。
残根该如何处理?
王俊杰强调,并非所有残根都必须拔除。临床上遵循“能保留则保留,不能保留才拔除”的原则。
一般残根的处理方式如下:
符合以下条件,可考虑保留并修复:
1. 牙根长度足够:一般要求剩余牙根长度≥牙根总长度的2/3
2. 根尖无严重炎症:X光片显示根尖周病变范围小或已愈合
3. 牙根稳固无松动:松动度≤Ⅱ度(轻微松动)
4. 牙槽骨支持良好:周围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
治疗方式:先进行根管治疗清除感染,然后通过桩核冠修复或作为覆盖义齿的基牙恢复功能。这样既能保留天然牙根结构,又能延缓牙槽骨吸收。
建议拔除的情况:
1. 牙根过短无法利用
2. 根尖周大面积炎症,治疗无效
3. 牙根严重松动(Ⅲ度)
4. 牙根折裂或存在纵裂
5. 影响邻牙健康或修复体就位
6. 导致口腔黏膜反复溃疡
重要提醒:是否保留残根,不能凭“疼不疼”来判断,须结合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X光片或CBCT)综合评估。
如何应对与预防?
早发现、早干预
一旦发现牙齿大面积缺损或仅剩残根,应及时就医,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麻烦。
不要自行决定“拔不拔”
残根的处理需要专业医生判断,切勿因“怕麻烦”或“不疼”而拖延治疗。
定期口腔检查
建议每年进行1-2次口腔检查,及早发现潜在问题。
保持良好口腔卫生
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定期洗牙,预防龋齿和牙周病,从源头减少残根发生。
残根不是“小事”,它不仅影响咀嚼功能和美观,更可能成为反复感染的源头,破坏邻牙、影响全身健康,甚至增加后续修复的难度。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就医、科学评估、规范治疗。能保留的尽量保留,不能保留的尽早拔除并制定修复计划,守护口腔健康,就是守护全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