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牙齿严重龋坏出现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等问题时很多朋友常会纠结:是做根管治疗保留天然牙还是直接拔掉做种植牙?尤其是“根管治疗后的牙齿不结实耐用” 的说法流传甚广,让很多人觉得不如一步到位选择种植牙。
那么,这种说法正确吗?该如何选择才是合适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听听海南口腔医院牙体牙髓显微治疗中心副主任王梦漪的解答。
01先弄清楚:什么是根管治疗?什么是种植牙?
·根管治疗:“拯救” 天然牙的关键手段
当牙齿因龋坏、外伤等原因导致牙髓(俗称 “牙神经”)感染、发炎甚至坏死,或出现根尖周炎症时,就需要通过根管治疗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组织,对根管进行消毒、预备后,再用生物相容性材料严密充填,从而消除炎症、保留患牙。它的核心目标是 “保牙”,避免因牙齿严重病变而不得不拔除。
·种植牙:缺失牙的 “替代者”
种植牙则是牙齿缺失后的一种修复方式。是将与人体骨骼相容性良好的钛合金种植体植入牙槽骨内,待种植体与牙槽骨紧密结合(即 “骨结合”)后,再在种植体上安装牙冠,从而恢复缺失牙的形态和咀嚼功能。
02天然牙的“隐藏技能”:种植牙根本替代不了
王梦漪副主任指出,口腔医学领域始终遵循一个核心原则 ——能保留的天然牙,绝不轻易拔除。这是因为天然牙具备诸多难以替代的优势。
· 保留本体感觉功能,保护口腔组织
天然牙的牙根与牙槽骨之间存在一层薄薄的牙周韧带,牙周韧带中有丰富的神经末梢,这些神经能敏锐感知咀嚼时的力度、方向和食物的质地。当我们咀嚼过硬食物时,天然牙能通过神经信号快速反馈给大脑,促使我们及时调整咀嚼力度,避免牙齿、牙龈或颞下颌关节因过度受力而受损。而种植牙的种植体与牙槽骨之间没有牙周韧带,口腔感觉的敏感程度会降低,患者需长期适应才能掌握合适咬合力。
· 避免骨量流失,稳定口腔结构
天然牙在咀嚼时,会给牙槽骨一个 “生理性刺激”—— 就像经常锻炼能让肌肉更结实,这种刺激能让牙槽骨保持高度和形态。一旦牙齿被拔掉,没有了刺激的牙槽骨会慢慢萎缩、减少。牙槽骨的流失不仅会影响后续种植牙的稳定性,还可能导致面部轮廓塌陷、显老,甚至影响邻牙的稳定性(邻牙可能因失去支撑而倾斜、移位)。而种植牙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牙根的支撑作用,但它对牙槽骨的生理性刺激远不如天然牙。
· 保障整体咀嚼效率与咬合平衡
天然牙是口腔咀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颗天然牙都与邻牙、对颌牙保持着良好的位置关系和咬合接触。这种自然形成的咬合关系能确保咀嚼时受力均匀,提高咀嚼效率,同时维持颞下颌关节的正常运动。种植牙虽能恢复缺失牙的功能,但很难完全复制天然牙之间复杂的咬合协调关系。
因此,临床诊疗中,医生会想方设法帮助患者保留天然牙,只有在牙齿失去保留价值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拔除。
03根管治疗后的牙齿不结实耐用?
“根管治疗后的牙齿会变脆、不结实,用不了几年就得拔”,这是很多患者的顾虑。
但王梦漪副主任指出,评估根管治疗后的牙齿 “能用多久”,关键看治疗是否到位、治疗后是否做好日常维护。
事实上,根管治疗本身并不会直接决定牙齿的“寿命”。如果治疗过程规范、彻底,有效清除了根管内的感染物质,并进行了严密的充填,同时患者在治疗后能够遵循医嘱,做好口腔卫生维护,定期进行口腔检查,那么根管治疗后的牙齿完全可以长期使用。
此外,冠修复技术的运用也为根管治疗后的牙齿提供了有力的保护,通过给牙齿戴上“保护帽”,可以显著增强牙齿的抗折裂能力,让根管治疗后的牙齿“重获新生”。
目前多项研究证实:根管治疗后的天然牙,长期存活率并不比种植牙低。
所以,当医生劝你保天然牙,不是为了 “多做一个治疗”,而是因为天然牙的价值难以替代。
当然,保牙也不是 “盲目硬保”。如果牙齿烂到牙根都无法保留,或者牙周病已经严重到牙槽骨完全吸收,拔牙种植也是合理的选择。
因此,当你的牙齿出现问题时,不妨先咨询口腔医生:这颗牙还能保吗?优先保留天然牙,才是对口腔健康负责任的选择。